近日,一款名为《八方旅人》的Switch游戏火遍了全网,一方面得益于游戏本身的超高质量(IGN 9.3),但更多是因为游戏内的语言问题实在让人犯愁。
原来《八方旅人》仅支持6国语言(别猜了,没中文),虽然有英语这个全球性选项,但不知是否开发团队为了精益求精,在英文翻译中使用了大量晦涩难懂的中世纪英语,满满的莎士比亚风格。逼格是上去了,可就连外国玩家也表示游戏剧情实在费解,更不用说咱们一脸懵逼的国内玩家了。
美国游戏媒体Polygon也关注到中国玩家努力啃生肉的现象,以一篇标题为《<八方旅人>可怕的中世纪英语让玩家寸步难行,中国玩家甚至为其创作了梗》的文章爆料了这件事情,文中提到在中国玩家界,他们甚至将“八方旅人”的“八”(Octo)和专业英语考级的“八级”进行融合,缔造了“专八旅人”这个梗(Memes)。部分中国玩家甚至开始半开玩笑地将玩这款游戏作为学习古代英语的方式。
即便如此,未荻却觉得这次事件未尝不是件好事,看着兴致满满的玩家扎堆前往图书馆,左手Switch,右手字典,一字一句钻研着对话旁白,书页也翻得不亦乐乎。印象中距离上一次看到这种对待游戏的认真劲,已经是很久前的事了……
可能现在我们时常能听到某某游戏不够良心,没能站在用户角度着想,出率低、肝度大、奖励感人、没中文不玩。不过换位想想,现在我们这一届玩家好像已经为游戏付出很少了。
刚好现在国内玩家对《八方旅人》做的“傻事”,未荻以前也有过相似经历。大学时期Falcom轨迹系列新作《碧之轨迹》在PSP上发售时,刚好那时未荻正上着两学期的《日语入门》选修课,一度沉迷于日语输入法打教材课文,趁着时间充裕未荻开始了漫长的啃生肉之旅。当时迫真是一字一句敲到在线翻译上,硬生生地将剧情推到了第三章,而后等来了民间汉化组的翻译版,然后……果断投身汉化233。
虽然没能坚持啃到最终通关,但那段经历实在印象深刻。而更早前在网络信息还未如此爆炸便利,游戏攻略还得靠月刊杂志的年代,这种对语言障碍、对游戏内容的钻研可以说是单机党的家常便饭了。不管是RPG迷宫的走法手绘,还是隐藏物品的坐标记录,甚至是通篇的攻略心得编写,均是游戏在游戏本体之外带来的乐趣。
▲比如说《武林群侠传》里的这个穴位图,当初就没少临摹
回过头看下现在大多数游戏会需要玩家为之做些什么呢?可能有童鞋要说我要给它充钱应援打call!我要肝报废!但事实上这不就是最基础的花钱和花时间吗?以前买断制付费也花钱,游戏点卡也花钱,“肝”这种活动只是享受让角色变得更强的结果,与以往练级狂魔、竞技玩家如出一辙。除了这两项付出外,大家再想想,好像也没什么了吧?
当然未荻完全没有说什么责怪玩家的意思,这也是游戏快餐化后不可避免的现象。从前我们在游戏里记录下每位NPC的坐标,如今只要一键寻路即可;从前我们满地图拉火车有偿带新人练级,如今只要自动挂机即可;从前我们还会因剧情的起承转合而心潮波动,如今只剩下“跳过”。
话说回来好像到现在还跟手游没啥关系,那最后就再怀着私心吹一波FGO好了(凑不要脸)。其实近期开始FGO对于未荻只剩下单机游戏这个感觉了,游戏氪金带来的幸福感回报实在太低了,未荻就连心心念念的杀生院小姐姐最后都没氪金,确实到了一个瓶颈(其实就是穷)。但这并不影响FGO在未荻心中是个“好游戏”的评价,因为除了能舔小姐姐外,FGO真实是当前最接近游戏初心体验的一款手游作品了。
▲对不起我家院院
割除了过多的社交性也省去了网游带来的纷杂心气,专注于每一次剧情的呈现是游戏口碑的基石,而活动中也照顾了不同层次的玩家,给了多种的攻略方式。聚聚玩得一手花活,老玩家讲究速通,新手也能依靠现有板凳厚度,抱上大腿,用上令咒(碎石)圆满毕业。
就拿刚刚过去的CCC来说吧,大菩萨打不过你可以削弱,通关后还可反复挑战测试阵容,人物刻画饱满,剧情峰回路转。前后长达一个月(6.18-7.20)的活动时间,每个阶段都有让玩家感到新鲜、充实、有回报的内容。有游戏至此,你还能要求它什么呢?
因此像《八方旅人》这样的游戏可能只是相当少数,但有时候还挺希望这些“故意为难”玩家的游戏能再多些,毕竟我们这一届玩家已经为游戏付出很少了……却也想再重新深入了解游戏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