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是个神奇的日子,在中原有拜祖先、轩辕的说法,同时也是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像是歌圩、扫墓、干巴节、花炮节等等。在这之中,“女儿节”的称谓在这早春时节显得尤为旖旎,这一最早可追溯至周朝的节日,如今却在邻国日本得到了更讲究的庆祝习俗。未荻知道你们这群绅士只顾着看萝莉,大饱眼福之余是不是也对这种女儿节人偶有点印象呢?
日本女儿节,即雏祭り(ひな祭り),是专属于日本女孩子的节日,也称作雏游、偶人节、桃花节、女儿节等等。雏祭是日本民间五大节日之一,原先与中国一样在农历的三月三日,明治维新后改为西历三月三日。
谈及日本女儿节的来源,无论是“桃花来源说”还是“流水来源说”都能找到中华文化的影子。桃花意象在中国自古象征着幸福吉祥,古人也多以桃木花枝悬挂于门柱,起到驱邪避凶的效果。传播至日本后也深远地影响本土观念,时至今日桃花依旧是女儿节的主题花,也有不少人将女儿节称呼为“桃日”。
后者“流水来源说”则更贴近开头所说源于周朝的上巳节。据悉,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周朝百姓会前去水边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后来人们称之为“禊”。由于青年男女都会在上巳当天汇聚到河边,无形间为古人提供了自由恋爱的契机。
而祓禊仪式后,青年男女往往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后来这种曲水宴形式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晋代文人雅士的曲水流觞活动完全有可能在五世纪前为日本统治阶级所仿效。至此,上巳节“衅浴除灾”的初衷加入了更多人情意味,直到后来逐渐演变成“女儿节”。
可惜的是,中国宋代以后由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于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反倒是在日本文化中几经发展、延承至今。要说女儿节的习俗,虽然身不能至,但总归能在动漫、游戏中窥得一二,尤其是那些个独具日式风格的人偶——雏人形。
最早的雏人形离不开“袚禊”与日本神道教的结合,上巳节用于放逐的祭物正是供奉在阴阳寮的偶人,节庆过后将偶人放入河中随波而去,象征偶人代替自己与病痛灾难一起远远漂走。到了平安时代初期,贵族女子之间开始流行赏玩偶人,为偶人更换衣裳的游戏,就跟现在的芭比娃娃类似。直至十六世纪江户时代,雏人形才在庶民之间盛行。
事实上这看似换装play的游戏如今也有着相当讲究的摆放规则,一般来说雏人形的摆放分为七个阶级(也有一、三、五阶),分别是:
第一阶是一对天皇与皇后的宫廷人形。
第二阶是三名宫女,手执酒、酒杯及酒壶。
第三阶是演奏音乐的五人乐队。
第四阶是随从,通称右大臣和左大臣,外貌为一老一少。
第五阶是三名仆人。
第六阶通常摆些小型嫁妆用家具。
第七阶是牛车、重箱、轿子等;左侧则会放置樱盆栽,右侧则会放置橘盆栽。
如此共需要七阶的台子、15个人形娃娃和种类繁多的饰品,价格自然不菲。据悉一套普通的人形娃娃售价在15万日元—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000-30000元),更昂贵的高达100万元日元以上。好在现在雏人形不仅不用随着流水放逐,被请进家中,还可作为嫁妆代代相传,以至于有些名门世家的雏人形可以累积到数百个,摆放出来相当壮观。
除了雏人形外,女儿节当天的食物也有所蕴意,如果家中有未满周岁的女儿,母亲就得准备“散寿司饭”与蛤蜊汤,招待来庆贺节日的亲朋好友们。散寿司饭就是在寿司饭上添加鱼生、蛋丝等,看上去鲜艳华丽;蛤蜊则象征着女孩子对爱情的专一,因为蛤蜊的壳只能是唯一的一对,不同的壳则无法闭合。此外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彩色米花糖,颜色透明口感清冽的白酒桃花酒也是女儿节常见的食物。
简单的介绍相信童鞋们对女儿节的由来和习俗已有所了解,以后再在番剧中看到女儿节的装饰也能好好地科普别人啦!虽然雏人形从现在审美来看不一定称得上美观,但它无疑已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小女孩的笑颜一同为人所称道!